|
|
|
|
|
|
|
周抡园 |
|
|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笔意飞动开新篇——记已故著名山水画家周抡园先生 时间:2010-10-21 15:23:29 点击次数:10052 |
张桐瑀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二为”与“双百”文艺新政的指导下,当时的中国画家大多都满怀豪情地把“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作为了中国画创作的风向标。在手法方面,无论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还是一手伸向西方,一手伸向写实,都将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以及社会主义新建设作为自己绘画创作的一种途径,大大地提升了中国画表现题材与内容的丰富性,为中国画界吹进了一股新风。此间,许多中国画家或深入农村,或奔赴边疆,或走进工厂,或挺进林区,寻找着古人所不曾表现的新题材,探求着古人所不曾有的新手法,创作出了一幅幅颇有新意的佳作,为新中国中国画创作开启了新的境界,也奠定了新中国中国画创作的基本样式,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性开拓精神的优秀画家,而已故著名山水画家周抡园先生就是在当时以开时代风气,引时代新路,受到画坛的广泛关注。
周抡园字岫生,河北大名府人,自幼便喜浸淫翰墨,临习不辍。1924年考取国立北平艺专,师从萧俊贤、萧谦中两位先生习中国山水画,临摹了大量传统经典,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功力。萧俊贤、萧谦中和当时很多画家一样,师学颇广,功力深厚,宋元明清,无不涉猎,南宗北宗无不兼擅,一时间二萧名播大江南北。由于深受“二萧”影响,周抡园先生在传统山水画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十年代便以其艺术成就享誉京华。三四十年代,中国画的创作风气多以和古人较力为时尚,以汲古人之精华而自有面目为主流,能在此种时境中脱颖而出,足见周抡园先生传统功力之深厚,这也为他日后在山水画创作上开创新路埋下了伏笔。
1950年后,在政府文化部门的组织下,先生多次赴灌县川西林区,宝成铁路沿线,南充油区等地深入生活进行写生,搜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绘制出一大批颇具时代气息的精品力作。在这其间,对周抡园先生的山水画创作起重要作用的是1956年的川西林区写生,这是他将传统功夫融入到现代题材创作卓有成效的转捩点,也是他新时期山水画表现语汇探索的重要时期。川西写生归来后,他满怀豪情地创作出《川西原始森林》、《成阿道上》、《山沟流送》、《川西林区收漂放排》、《宝成铁路写生》等代表作品,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应有地位,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应该说,1950年后的五六年中,是周抡园先生艺术生涯最关键时期。在这几年中,如何把传统经典语汇向现代绘画语言转换,就成了大问题,很多传统功力深厚的老画家就在这个问题上差强人意,没有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有机转换。所画作品,功力深厚,新意不足;景物新颖,气息陈旧,和当今时代文化精神有些脱节,未能推动中国画的时代进程,不免让我们感到有些遗憾,而周抡园先生非常成功的作了转换。
传统山水画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法式和定式,形成了自身的笔墨语汇文化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游离自然而自足存在,因此,可以不依赖真山真水也可完成表达自我的笔墨世界,完成承载自我的山水境界,此种风气在晚清愈演愈烈,许多文人画家就在脱离自然的情况下,挥毫泼墨,营造着自己的山水世界,使得山水画失去了大自然鲜活的生命力,成为僵化的形式图式,也成为论者诟病的原因所在。山水画笔墨语汇是古代先贤从自然到人文的总结和归纳,它必将仰赖自然的验证才能永葆青春,充满活力,古代大画家也莫不是在自然的提示下,完成自我而被载入史册的。周抡园先生就是有感于时代的召唤,有感于自然的奥义,才不顾艰辛“上山下乡”“搜尽奇峰打草稿”的。
周抡园先生在面对现实世界时,他把传统的图式化和程式化排律方式做了结构性调整,使得僵硬的笔墨有了生命气息,使得概念结构有了鲜活气象,他的山水画创作也和自然造化、现实生活有了内在联系。他的山水画写生与创作,顺应了当代人观察事物的眼光,增加了绘画性因素,无论从物象的造型和章法的构成,都向着现实情境进行了有机的重组,也就是说,他将那些不利于表现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的那部分大胆舍弃,把能够在现实中应用的那部分给予提升和拓展,让笔墨世界和现实世界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协调统一,来去无碍,完成了传统笔墨向自然造化的转换,自然造化向绘画作品的转换。然而,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周抡园在向自然与生活的学习与体味过程中,并没有抛弃中国画笔墨法度与审美内涵,他是在不损伤中国画从笔法到墨法,从造型到章法的审美品质的大前提下,完成山水画创作的。在周抡园先生的作品里,传统文人画的笔墨仍在支撑着他的山水画笔墨,在用笔的抑扬顿挫,用墨的干湿浓淡中仍折射出文人写意画的意趣和风骨,只是以他的意匠给以重新排列和组合罢了。观周抡园先生的山水画作品,既能看到新时代之新气象,也能嗅到传统法度之古意,独具新意与古意盎然,又被他浑化无迹地统一在了一起。
形式与内容一向为画家所关注,能将二者完美统一又一向是画家之难题,或从形式走向形式主义,或从容走向题材决定论,各执一词,互为攻讦,孰是孰非,实难调停。然观周抡园先生山水画创作,方知开拓新内容并不妨碍形式语言的灵活应用,内容与形式从来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审美品质与内涵又从来是将二者包学其内,把二者分而论之也只是理论上的探究需要,并不是现实创作的简单勾兑。周抡园先生的作品中,笔墨之阴阳、物象之虚实,物象之排叠均有的放矢,合乎传统之法度;取象之角度、布色之浓淡,构图之整饬均井井有条,符合时代之法眼。最难能可贵者,是在先生的作品中,我们能感悟到在表现题材与内容的开拓中,绝不降低中国画笔墨品质的执着与努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两次中国画创新热潮,一次为建国后的十七年中,一次为打倒“四人帮”后的二十年里,这期间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开拓意识的优秀画家。但是,当我们冷静地以学术眼光来审视这二次“创新热潮”就会发现,历经新中国十七年中的这批画家的作品,无论在笔墨法度和审美品质上都优于晚于此际的画家,其中缘由实在令人深思。笔者以为,老一代画家传统功力深厚,在创新过程中,绝不抛弃“高”和“好”,所画作品恪守正法而又不失新意,把创新过程作为通由既“高”又“好”的途径,既使作品古意大于新意,也可成赏品传世。而新一代画家,大多由学院毕业,受西方绘画熏染较深,对传统理解深度有限,又将传统平面结构造型陵替为立体轮廓结构,使笔墨受制于透视、明暗与体积,中国画笔墨无处承载,作品中审美品质大打折扣。更为麻烦的是,此际许多画家都把创新的过程当做了创作的目的,新而不“高”,新而不“好”,新而不美,就成了时代性顽症,当下观众的“不耐品味”、“不耐久观”就是此顽症的注脚。
新世纪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机遇,传统文化复兴也势在必行,传统笔墨与传统经典再认识也有待同行们去践行。因此,今天将在历史快速前行中被遗忘的优秀画家周抡园先生重新介绍给大家就有了现实意义,愿先生能给我们以新的启示。
中国国家画院张桐瑀
|
|
|
|
|
|